image courtesy of FreeDigitalPhotos.net/hin255
超會刷 6月刷卡金額再創新高
信用卡6月單月刷卡金額衝上2,043億元,創下單月刷卡新高紀錄,累計上半年國內信用卡刷卡金額較去年同期成長6.86%,似乎代表消費意願提升。每年6月遇上報稅遞延效應及各百貨周年慶、暑假出遊檔期等,往往都是每年單月刷卡金額最高峰。以銀行別來看,6月單月刷卡金額第一名是中信銀行,刷卡金額高達374.8億元,其次為國泰世華、玉山銀行與花旗銀行,前4大銀行的信用卡單月就刷1,087億元。
國內信用卡刷卡金額屢創新高,但銀行局強調,信用卡是支付工具,不是信用擴張的借款工具。銀行局表示,國內消費者已越來越習慣用信用卡作為支付工具,甚至可以管理消費紀錄等,且網路購物日益增加,其中7成的交易是以信用卡支付。[2014/07/24工商時報]
6月失業率3.92% 創14年同期新低
主計總處公布今年6月失業率3.92%,係近14年同月最低水準,今年上半年平均失業率也是近6年同期最低。不過,隨著畢業季來臨,未來2個月失業情況將往上攀升,失業率恐將破4%。有趣的是,從國內各縣市上半年平均失業率3.97%來看,東部及中部失業率略低於全國平均,又以嘉義市及花蓮縣最低。官員解釋,皆因發展觀光產業,帶動當地就業機會。
另,勞動力發展署公布6月求供倍數為2.23倍,意味著一個人擁有2.23個工作機會,自今年2月以來,求供倍數已連續5個月維持於2倍以上,顯示在經濟回穩的情況下,一併帶動勞動市場需求。其中以製造業的增幅居冠,超過45%職缺集中於基層技術員。[2014/07/23工商時報]
桃園機場旅客量 今年將創新高
受惠於航線、航班增多,加上廉價航空、一般航空公司和旅行社積極促銷,桃機公司發布上半年旅客運量統計數字,上半年旅客運量為1,668萬9,035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13.1%。桃機公司估計,全年有望達3,400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國人喜愛出國目的地前三名依序為日本、大陸、香港;其中日本成長率較去年同期高達41.92%。而來台旅客最多的地區前三名分別為大陸、日本和港澳旅客,政府下半年再開放大陸十個自由行城市,預計將可為桃園機場帶來可觀的旅客。[2014/07/23經濟日報]
韓國來台旅客 前5個月大增83%
今年前5個月韓國來台旅客達22.9萬人次、年增率高達83.19%,居各國之冠;而台灣赴韓旅客24.6萬人次、年增19.01%,觀光局估計全年往來將破百萬人次,已建議民航局與韓國協商仁川、金浦航點再增班。華航分析,因為韓劇帶動、尤其今年「來自星星的你」創收視高峰,讓台灣赴韓旅客大增,韓國的美食、時尚、化妝品等都吸引大批年輕人;另因日本缺車、缺房,韓國團價格相較日本便宜,加上泰國、越南與馬來西亞等國今年情勢不穩定,帶動客人轉往韓國市場消費。[2014/07/24工商時報]
宅經濟發燒 上月網購成長2位數
經濟部統計處公布6月商業活動統計,網購(無店面零售業)營業額單月16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2.6%,增幅創一年來新高。6月商業活動總營業額,涵蓋批發、零售、餐飲共1兆2337億元,較去年成長4.1%,也是連十個月成長。無店面零售業績雖然只占整體零售業的5%,成長率卻遠高出整體零售業的3.9%。統計處表示,傳統綜合零售業成長都只有個位數,像超市、量販店業績增幅都不超過5%,便利商店即使有世足賽、消暑鮮食及飲料熱銷,仍不敵無店面零售業表現。[2014/07/24聯合報]
智慧機普及率 持續成長
根據資策會FIND的調查顯示,台灣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口占比已達58.7%,平板電腦為25.4%,而有超過兩成的比例同時擁有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但相較於2013年底的調查,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持續成長(51.4%->58.7%),但平板電腦則趨緩(23.6%->25.4%)。分析其原因,推估因為大尺寸手機搶市,近半年平板電腦市場欠缺亮點產品,導致成長趨緩;平板的主要成長動力來自於青少年族群(12~19歲)的民眾。
資策會發現,大多數使用者在平板電腦的應用行為逐漸是以收看影音內容為主,持有智慧型裝置的民眾約有半數會在裝置上收看影音節目。根據資料顯示,40歲以下的民眾習慣於行動裝置上收看影音節目,使用者透過視頻網站、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收看影音節目的平均消費時間,約為電視的一半。而民眾收看影音節目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晚上7點到10點。[2014/07/21工商時報]
超越電腦 陸手機上網率逾83%
大陸中國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第卅四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網民規模6.3億人,網路普及率約47%,其中使用手機上網使用率83.4%、首次超越桌上型電腦,成為上網終端設備第一。桌上型電腦與筆電的上網比率69%、43%。因智慧型手機對傳統功能型的換代潮,已於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未來智慧機市場成長有賴應用軟體創新。
行動應用上,支付應用的成長幅度最高,單今年上半年即成長63%,使用率也由去年的25%提升至近40%;而行動支付拓展應用範圍,則讓手機購物、團購與與旅行預定,分別出現42%、25%與35%的成長率。該報告還指出,隨著手機網路社交App的迅速發展,傳統社交網站、部落格、與微博的用戶規模與使用率都出現下滑。 [2014/07/22聯合報]
騰訊轉向 輕微博重微視
騰訊內部人士透露,騰訊微博事業部已被撤銷,騰訊微博不再研發新功能,只維持基本的運營。消息人士表示,「騰訊微博早已被戰略性放棄,只是現在才正式宣布」。騰訊微博團隊將與騰訊新聞團隊整合,用以強化整體社交資訊服務功能。與此同時,上線不到10個月的騰訊微視被確立為一個獨立部門,被視為未來發展重點,顯示出騰訊想藉由視頻分享,攻占移動社交領域。
騰訊微視是一款獨立App,於2013年9月推出定位是一種開放式影片分享手機軟體,使用者透過QQ、騰訊微博及騰訊電子信箱登錄,可以將拍攝的簡短影片同步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及微博。[2014/07/24經濟日報]
行動廣告助攻 臉書Q2淨利倍增
臉書公布第2季業績,拜行動廣告業務快速成長所賜,臉書第2季營收勁揚61%至29.1億美元,行動廣告收入約占其中的62%。該季淨利達7.9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激增138%。臉書整體廣告收入較去年同期攀升67%,該公司2年前才跨足行動廣告領域,如今已能和谷歌等大廠共同爭奪市場大餅。
臉書在公布財報時也表示,每個月活躍用戶數揚升至13.2億人,比起去年同期增加14%,也就是說,全球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口,每月至少會登入臉書一次。此外,每個月活躍的行動用戶數也躍升至10.7億人。[2014/07/25工商時報]
Line 推出限時聊天
手機即時通訊大戰升溫!全球超越4.7億用戶的免費通話與傳訊應用程式LINE,新增「限時聊天」功能,民眾可使用這項功能保護訊息隱私,講悄悄話也不怕被發現。對方讀取到訊息後,指定時間內,LINE就會自動刪除聊天訊息,且無法備份、還原。市場直言這項功能明顯是槓上WeChat軟體的「回收」功能,雖略有不同,但可見雙方正持續優化個人對隱私的掌控度。[2014/07/23聯合晚報]
未來廣播產業 可能會被重新塑造
數位匯流改變媒體生態,當「大者恆大」,傳統廣播會不會被電信、電視、網路或媒體集團消滅?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石世豪認為,廣播很貼近人,可以讓人收聽時「一心兩用」,這是不能取代的特性。廣播不會消失,但提供廣播服務的技術形式、業務型態確實會改變。NCC對廣播產業的共識包括,一,廣播可能是在無限制、無條件、無差別的匯流上要更謹慎且更保留。二,廣播業不必限制某一種特定形式,而是乘著匯流趨勢,提供新的不同的服務型態,例如網路廣播,甚至在加值的高速網路裡,透過4G提供聲音服務。此外,既然核心是透過聲音有大眾傳播的基本服務,很可能就不需要架設廣播電台而單純提供服務。[2014/07/25中國時報]
行動廣告支出 今年料勝報紙、廣播
市調機構eMarketer預估,包含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行動廣告支出,在2014年可望激增83%至近180億美元。至於在報紙上的廣告支出為170億美元、廣播則為155億美元。不過相較於民眾花費在行動裝置的時間來看,其廣告支出比重依然不成比例。eMarketer表示,美國成年民眾花費近四分之一的媒體時間在行動裝置,但是今年的行動廣告支出卻只占整體廣告支出的9.8%。相較之下,美國成年民眾僅花費媒體時間的2%在閱讀報紙,不過廣告支出卻占整體支出的近10%。分析師認為,行動廣告支出所占的比重大幅低於民眾花在該媒體的時間,反映出廣告業者對於趨勢改變的接受速度緩慢。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廣告業者對於行動裝置的廣告效益還是有所存疑。[2014/07/23工商時報]
世新媒體調查:2成民眾不信任何媒體
世新大學民調中心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發表「2014媒體風雲排行榜:跨世代媒體使用行為」調查,電視、網路、報紙、廣播、雜誌五大媒體中,民眾使用率最高的為電視,比率占89.3%,其次為網路媒體73.7%,報紙使用率46.3%位居第三名。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21.1%民眾「不相信任何媒體」,媒體信任感排名中,電視獲41.2%民眾信任最高,其次為網路26.3%,報紙只獲得21.5%民眾信任。民眾主要的新聞來源,也以電視60.8%居冠,其次為網路24.8%、報紙9.7%;其中網路新聞來源,以透過入口網站收看焦點新聞比率最高,占40%,透過傳統媒體官網或App收看新聞者,僅占20.9%[2014/07/21聯合晚報]
安博凱賣中嘉 四龍搶珠
安博凱規劃出售有線電視多系統營運商(MSO)中嘉,潛在買家合縱連橫,讓交易案高潮不斷。外電報導,遠傳將結合摩根士丹利亞洲私募基金收購中嘉,中部MSO台灣數位光訊科技也有意以小吃大,加上鴻海及頂新集團也對中嘉有興趣,形成四龍搶珠的競爭態勢。
市場傳出,去年中嘉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獲利(EBITDA)約為71億到72億元,遠傳與摩根士丹利亞洲私募基金開價EBITDA的8.5倍(約610億元);鴻海開價約九倍(約650億元),頂新已進行過內部實地查核,台灣數位光訊科技則還在評估中。[2014/07/23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