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告:2017年十大熱門趨勢(2/2)

圖片1

作者:Carat UK

Carat Uk最新發佈的報告指出,2017年趨勢可看出幾項前幾年就出現的新科技,跟隨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逐漸成為主流、受到廣泛應用。

內容的進化:

  1. 直播影音
  2. 賽事版權
  3. 網路電視
  4. 品牌內容
  5. VR/AR
  6. 聊天機器人

從數位實體:

  1. 身份
  2. 速度
  3. 鄰近
  4. 軟體到硬體

身份

創建線上線下統一的ID

  • 我們進入一個新時代,廣告溝通的對象是品牌已知道的人,而非你毫無所知的對象。過去你猜測這些在不同平台、線上和線上的消費者是同一個人,而現在你能夠確定這件事了。媒體平台業者和廣告主正為消費者創建一個跨裝置、跨平台、線上線下統一的ID,不管在何時何地互動,這個ID都是可辨識的。
  • 品牌知道消費者的身份,因此銷售和行銷間的連結更加無縫。例如訂閱零售服務(Subscription retail):聯合利華買下Dollar Shave Club,將其訂閱式的行銷手法用於其他品牌。
  • Amazon Dash button(一鍵購買):每一個點擊(Click)都和一個特定的Amazon會員家庭綁定。
  • Amazon Go:Amazon的實體商店,用戶到店時登入身份,挑選完商品即可離開,自動結帳。

圖片2

 

 

 

  • 額外的服務也能有助於驗證用戶身分。例如新版Uber app可以取得用戶的行事曆等資訊,得知用戶什麼時間會在什麼地方,以預測他們何時可能會需要搭車。而Mastercard的自拍支付以臉部辨識確認身份,完成支付。

 

 

 

品牌應用

  • 行銷將針對「已知」的消費者,投遞客製化、個人化的訊息。
  • 品牌須尊重隱私,在有利於消費者的前提下謹慎使用數據。
  • 品牌應建立起能夠安全又有效地管理、使用數據的系統,愈年輕的公司其建立起的系統可能愈靈活且強大。

速度

數位、實體世界都在加速

  • 現在多數的數位行為都發生在行動端,手機開啟網頁的速度至關重要。Google、Facebook等都在優化其網頁及app,以提升載入速度。網路速度不斷加快也影響了消費者對實體世界速度的期待。
  • Google開發讓行動網頁載入更快速的AMP網頁技術(Accelerated Mobile Pages),並將網站訪問速度納入搜索排名指標;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讓媒體業者將內容上傳到Facebook上發佈,讀者可在手機APP中用更快地速度開啟文章內容,強化瀏覽體驗。
  • 速度在實體世界愈來愈重要:Uber調查發現大眾預期等待計程車的時間一年下滑了30%;Amazon在部分地區推出一小時到貨Prime Now服務。
  • Burberry等時尚名牌服飾嘗試時裝秀「即看即買」,新品展示和線上、實體銷售同時進行,消費者不必再等數個月。

品牌應用

  • 消費者期待在線和離線速度都能夠愈來愈快。
  • 速度應成為品牌用來評估自己在實體或數位上,是否滿足消費者期望的標準之一。
  • 內容需進行優化,確保品牌所有網頁、App和廣告都能以最快速度加載,同時維持功能完整。

鄰近

位置和距離成為行銷關鍵

  • 距離成為行銷重點之一,不僅是本身位置,還包括了和其他移動物體的鄰近關係。藍芽Beacon技術曾為定位服務(LBS)行銷帶來巨大希望,但也可能被Wifi等其他技術取代,如消費者以Wifi連線時可追蹤其位置。

圖片3.jpg

 

 

  • 甜甜圈連鎖店Krispy Kreme利用Snapchat LBS濾鏡功能,在美國「海盜模仿日」(Talk Like a Pirate Day )推出只能在店裡使用的專屬海盜濾鏡。

 

 

圖片4.jpg

 

  • Santander銀行的貸款廣告利用家外媒體電子看板,結合火車時刻表等資訊,選定特定幾個地點,在開往當地的火車離站前,秀出車站到該地區的通勤時間和平均房價。

 

  • 各方都在加速提升地理位置的精準度。Google、Facebook正追蹤其廣告將消費者帶進實體店面的效果,Snapchat也進行類似的分析。鄰近度也被用以作為未來鎖定目標群眾的依據,像是「上個月曾去過電影院的人」等。

品牌應用

  • 鄰近度搭起數位世界和實體世界間的橋樑。
  • 位置必須和時間等其他因素放在一起討論,如平日早上八點的好位置在週五夜晚可能效果其差,反之亦然。

軟體到硬體

軟體公司推硬體產品爭主控權

  • 軟體公司紛紛推出硬體產品,除了符合各自特定需求外,也希望能對其全面掌控。Apple成功的理由之一就在於他能夠掌握自家技術和產品的每一部分,從螢幕大小、記憶體到資安,現在其他品牌也希望能達到這樣的控制程度。
  • Amazon在2007年推出第一台電子書閱讀裝置Kindle,現在更把重心拓展到實體世界,推出Echo和Dash button等裝置。Google去年推出Pixel手機和家用聲控助手Home,還併購了Motorola和Nest兩間硬體科技公司。另外,Snapchat開發錄影墨鏡(Spectacles)、Uber計畫研發自駕車。
  • 這些軟體公司企圖靠推出硬體產品掌握家中的物聯網生態系統,並決定在其裝置中使用什麼操作系統。這也促成新的夥伴關係,例如Amazon和大型消費品公司透過Dash button建立合作。

e59c96e789875-21.jpg

品牌應用 

  • 軟體跟隨硬體出現,如同iPhone帶來Angry Birds和Instagram;新的裝置將帶來新app與新機會。
  • 軟體公司的硬體產品展現了這間公司的品牌本質,並再次提醒他們擁有明確願景和重心的重要性。
  • 品牌必須確定自己是和目前最大的生態系統合作,同時預測未來的新贏家。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