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疫情封鎖線-品牌的商機與轉機(下)

劉怡君、呂奕暶、束庭慧

前言

本土疫情在今年5月無預警升溫,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後,不只台灣人民有了新的生活模式,各行各業也有了全新的生存之道。相較已逐漸開放解封的全球各國,較晚受到疫情影響的台灣應可參考他國經驗,轉而根據在地需求發展新商機。上篇我們已就食、衣、住、行等面向探討過各產業面臨的困難及品牌在防疫新生活之下發展出的商業模式。本篇我們將著眼於不論是因應停課不停學而興起的線上學習課程需求,亦或是民眾因疫情長期關在家中、渴望紓解煩悶或跳脫生活日常而需求量更高的娛樂服務產業,從消費者的需要出發,藉此尋找品牌的機會點,以及未來疫苗施打率普及、進入後疫情時代後,品牌該如何在新常態中找出一條更穩健的生存之道。

繼續閱讀

突破疫情封鎖線-品牌的商機與轉機(上)

劉怡君、呂奕暶、束庭慧

前言

今年5月,台灣本土疫情無預警升溫,升級三級警戒後,各種限令衝擊著台灣人民的生活型態,消費者也迎向「防疫新日常」。相對於全球其他國家已進入「後疫情時代」,台灣雖較晚面對疫情的突襲,但可據前車之鑑,或借鏡他國經驗,來洞察台灣品牌的行銷商機。不管是因餐廳禁止內用,轉而在社群掀起曬自煮食物的風潮;或是因長期宅在家活動,反而更注重「生活儀式感」,從消費者的各式需求面去尋找品牌機會點。在仍需保持社交距離的生活型態下,這一次,讓我們啟動「後疫情時代2.0 」的長期商機!從現有的國內案例分享,對應到歐美國家先驅的因應作為,本次專題將以食、衣、住、行、育、樂、其他等與消費者相關的七大需求依序探討,會分為上下兩篇,本篇先從食、衣、住、行四個面向切入討論。

繼續閱讀

疫情後利用商業設計反敗為勝!

陳顯立 Andy Chen

圖片來源:攝影師-nappy ; 連結-Pexels

前言

疫情不斷延燒造成相關服務業,包括餐飲、觀光、旅遊、電影、零售、健身等受到極大衝擊,相關服務業幾乎都已陷入生存危機。根據全國商業總會的調查,2021年5月服務業整體營收平均比去同期減少56%,相比去年3月、4月疫情爆發之初最嚴重時期還要少36%,可以想見6月的情況將甚於5月。

如果你為上述受到衝擊的服務業,應該如何應對? 難道只能被動地忍受虧損,甚至是結束營業?

一般來說服務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其原本商業設計幾乎都是線下、面對面的提供服務或商品,一旦無法面對面或是來客數大幅下降,其營收當然受到嚴重影響,問題在於原本的商業設計彈性不足,造成無法應對情境的變化,所以要解決問題,當然也必須從商業的設計著手。

繼續閱讀

疫情中的媒體變革黑馬 CTV (Connected TV)

強義明 Nick Chiang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前言

急速發展新趨勢:CTV 聯網電視

科技的進步,人們充分運用高速網路與先進載具 如: 智能手機、聯網電視…等,享用各式影音娛樂,格式更是推陳出新,Facebook直播、TikTok短視頻、Youtube自媒體內容…等。其中我們也看到頂級OTT (Over-The-Top) 平台更是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音娛樂,自製戲劇、自製實境秀、自製電影。

而硬體的普及與 COVID-19 大流行更加速了聯網電視的發展。Leichtman Research Group (LRG) 的最新消費者研究顯示 「美國超過 80% 的電視家庭現在至少擁有一台聯網電視設備,每個聯網電視家庭平均擁有 4.1 台設備」。而轉到台灣,2021 LiTV 台灣 CTV (Connected TV) 聯網電視調查報告 「在台灣 69.8% 的受訪者至少擁有一台 CTV 設備,不包括 MOD」。

繼續閱讀

疫情時代的贏家會只是曇花一現嗎?

陳顯立 Andy Chen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

前言

台灣自從今年5月15日新增180個病例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隨即宣布進入第三級警戒至今,受創較重的產業有觀光,餐飲及百貨等多個內需產業,這些產業都需要疫情趨緩後才有機會反轉,反過來說在疫情當下有受創的產業,當然就會有受惠的產業,這些產業由於宅經濟、居家辦公、健康等等由居家生活與在家工作的需求大增而延伸出來的,例如鍋具、蔬果箱、料理烹飪、網路購物、視訊系統、軟體遊戲、筆記型電腦、外送外賣、宅配物流、串流影音、網路通訊、保健養生、居家健身器材與瑜珈…都因應居家防疫需求而有大幅度的增長,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受益產業。

日前就有一家於網路上經營烘焙麵包產業的朋友跟我說,由於近期疫情升溫,也連帶使他在網站上的大蒜麵包與貝果銷售業績相較之前快速增長了十多倍,單月營收也新增了近千萬元,在他訴說這一個好消息的同時,同時也發現了一個潛在的危機,那就是因疫情而受惠的企業,是否有可能在疫苗普遍施打完成,隨著疫情降溫而被打回原形,在目前因業績暴增而提升的產能,是否有可能反過來於疫情過後成為閒置產能,反而造成經營危機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