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竹雲 Romeo Tan

圖片來源:Facebook, Whyte -?te壞特、李錫錕 POWER
前言
今年的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得主?te壞特,因身兼歌手與醫生的身份,受台大教授李錫錕以「準外科醫生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獎,你放心給她開刀嗎?」一文質疑其是否會因斜槓外務而影響專業表現,引發廣大討論。
撇開價值觀的歧異,事實上這場肺炎疫情已經用出乎我們意料的速度撕開了一道新舊世界的分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全球已經有為數可觀的企業因為來不及反應而倒下、也讓許多受雇勞動力的生計面臨考驗。根據 yes123 統計,2020年有55.7%的勞工表示總財富因「肺炎疫情」而縮水;更有高達88.8%的人表示目前對經濟環境沒有安全感。
這艱困的時刻也讓我們意識到,具備多元能力來提升面對各種挑戰的適應能力已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成為關乎存亡的關鍵。接下來凱絡週報將以此為主題、規劃一系列的專題文章與各位共同探討,因應當今的環境變遷需要具備的斜槓思維。
重新定義斜槓思維-斜槓不是兼職 而是為自己創造附加價值!
回顧「斜槓』的起源,這個概念的塑成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 1980年代Charles Handy提出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理論,主張企業應該在第一項優勢還處於高峰時,找到第二個成長動能、以避免原有優勢進入衰退期後因來不及反應而走下坡。以此延伸,個人也應當重視多元發展,避免因時代演進造成部分勞動力失去就業市場青睞的困境。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3683740、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4132/the-second-curve-career
- 1996年,美國學者 Michael B. Arthur 和 Denise M. Rousseau 提出「無邊界職涯」(The Boundaryless Career),提倡”超越某一單一雇佣範圍設定的一系列工作機會”,員工應該以工作能力的提升來替代長期雇佣的保證,並實現跨越不同組織仍可持續就業的狀態。
圖片來源:https://www.amazon.com/Boundaryless-Career-Employment-Principal-Organizational/dp/B0086PW16M
- 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在其著作「雙重職業」(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中則首度提出以「斜槓」(Slash)一詞、來泛指擁有多種職業、跨界工作型態的人群的想法。其意象取自這類型的工作者,常在名片上以斜線標明自己的多重身分。與無邊界職涯的理念相同,但斜槓一詞塑造了一個更立體鮮明的形象,也引發了人們關注這套理念的風潮。
單就發展性而論,若長期拘泥在一個領域之中,不但視野會變得狹隘,就連思維也有可能僵化、定型,從而跳不出自己熟悉的領域或圈子。但若能透過拓展其他才能並增加新的領域的經歷,或許也有機會觸類旁通、並擴充新的人脈圈,使得原來的道路上看得更寬、想得更深、走得更遠。這也是斜槓創造的附加價值。
制定你的斜槓策略前 需先了解你的優勢
斜槓的目標、並不是僅僅是為自己創造額外收入、或是樹立各種形象鮮明的多元身分。而是透過多元探索的過程,認識自己的核心能力、重新盤點競爭優勢,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識保鮮期儘量延長。拓展能力、整合資源,發展出一套個人商業模式,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
我們用企業發展實例來類比,能更容易理解掌握自身核心優勢、制定多元發展策略的重要性。
Amazon 的創辦人 Jeff Bezos 曾在一場訪談中被問及如何制定商業策略時回答: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但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把所有資源 all in 在不變的事物上,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原則。
圖片來源:INTERNET HABER
而 Jeff Bezos 那個所謂的那個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呢?
零售業雖然瞬息萬變,但消費者永遠會趨之若鶩的追求三件非常普通的事:第一,無限選擇 ; 第二,最低價格 ; 第三,快速配送。
Jeff Bezos 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公司:一種是盡可能地說服客戶支付一個高的利潤來獲利;而另一種是拼命把價格降到最低,把利潤都讓給消費者的公司。他認為這兩種公司都能非常成功,但他非常堅定地讓Amazon選擇做後面這一種。 這便是他認為 Amazon 的核心價值與最大優勢。
Jeff Bezos 表示他不想重複 Steve Jobs 的錯誤:「將 iPhone 定價過高,從而使智慧型手機成為吸引大規模競爭的兵家必爭之地。」
因此當 Amazon 拓展 AWS 業務、在長期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截至2020年5月,已經主動降價了82次。而 AWS 的發展也如 Jeff Bezos 所預期,這項策略除了讓它們搶佔了全球第一的市佔率(截至2020年全球 IaaS 市佔超過四成),低利潤與規模經濟下的低維運成本讓後發的公司難以複製同樣的商業模式、提升了競爭對手進入市場的門檻。
同理,當 Uber 想要拓展延伸服務時,你能想像它們會忽略原本的優勢、發展共享單車而非 Uber eats嗎?
順應時代的新陳代謝,企業也應洞悉趨勢、掌握斜槓的視野與能力
雖然現今許多企業的營運模式皆非依賴單一產品線為生,經營副業、跨界合作的案例也所在多聞。但面對產業趨勢的快速變遷,若沒有及時掌握轉型發展時機的甜蜜點,便有可能錯失原本的領先優勢。
在這裡容我業配一下。電通智能中心於2021年9月份發佈了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的汽車銷售市場已進入成熟期,加上環保意識衍伸的交通工具電動化趨勢已被全球多數國家逐步採納為國家級的政策方向,汽車產業轉型的壓力亦迫在眉睫。


無論是汽車維修、租賃或是中古車認證等服務,車廠挾帶原有的品牌與專業形象切入市場雖能擁有初期優勢,但產業創新都會帶來新型的競爭者,新的刺激也可能會引領產業往更不一樣的方向發展。如何掌握第二曲線與斜槓發展趨勢的行銷布局建議,請繼續密切留意電通發佈的專題報告。

資料來源:電通智能中心
結語
狄更斯的雙城記裡有一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即便在再糟糕的環境,也總是有人能脫穎而出。
雖然我們當前正面臨疫情所帶來的巨大威脅,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普及也讓我們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企業也因為與時俱進的技術創新、而開啟更多新的商業機會。然而十年前,沒有人料想的到想要成為一名內容創作者,只需要一台能上網的手機就能辦到,現今因數位化的普及,降低了我們進入許多領域的門檻,也使我們有越來越多能夠展現自己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