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大學生Instagram使用大調查出爐|掌握互動的操作關鍵點

凱絡媒體 x 輔大廣告傳播系第25屆

 

前言

「你有追這個帳號嗎?他發的 OOTD 穿搭好美,還會教你怎麼穿比較腿比較長哈哈哈」「你試過這個IG濾鏡嗎?可以讓你一秒跟朴敘俊講電話,趕快來試!」有在使用 Instagram (IG) 的你,一定對這些對話不陌生吧?

凱絡媒體偕同輔大廣告系第25屆畢業展覽籌備組於本次《2021大學生四大社群平台使用行為大調查》中發現,Instagram(38.8%)依舊是大學生最愛使用的社群平台,本次大調查歸納出四大類型大學生,除進一步掌握大學生使用Instagram的社群特質面向外,也可衍生出合適的溝通切入點!

Instagram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廣告,其中將廣告主可以針對操作的元素簡單分類為「廣告訊息」,如:廣告訊息的及時性、實用性、新穎性等;「品牌主」,如:品牌主的知名度、權威性、推廣的目的等;「分享者」,如:分享者的誠信、追隨者人數、更新的頻率等。

透過七點量表來看「廣告訊息」「品牌主」「分享者」三個元素,大學生全體最在意分享者的誠信(例如:誠實、真誠) 和專業知識;也在意品牌主的服務及功能、專長;同時也在意廣告內容的實用性、廣告內容是否有圖像、內容新不新穎、多不多樣…等。

廣告主在對大學生設計廣告時可以針對這些項目去做加強,投其所好。

在Instagram廣告訊息元素中,大學生在意的是?

在Instagram分享者元素中,大學生在意的是?

在Instagram品牌元素中,大學生在意的是?

針對這三個元素,進一步分類四種大學生類型,包括:全盤接收派(43%)、實事求是派(34%)、癡心追隨派(19%)和資訊冷感派(4%),並一起從中找尋切入溝通的機會點吧!

第一群:全盤接收派(43%)

吸睛關鍵 #掌握分享者特質與品牌屬性的關聯性

全盤接受派是一群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族群,在追隨喜愛的品牌與分享者時,同時也會抱持著理性的觀點,他們在意的是品牌與分享者間的關聯性、品牌是否與分享者的定位相符。而大眾對於廣告的評價與迴響也會影響他們。除此之外,全盤接收派也在意品牌本身的特質,可以說是會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訊息特別注意,像是品牌強調其產品可以使用的時機、功能,以及能為消費者帶來的生活、心靈上的改變,抓住全盤接受派的目光。

案例分享

全盤接收派重視分享者與品牌的關聯性,分享者的屬性若與品牌有關聯,則能夠吸引全盤接收派,舉例來說分享者本身為美食部落客,與飲料商家合作抽獎,具有說服力,並可以藉此吸引大眾的回應。

來源:@google.foodie

第二群:實事求是派(34%)

吸睛關鍵 #客觀理性至上最有說服力

若想要吸引實事求是派,應以較理性的角度出發,具客觀有深度的內容才能說服他們。而廣告內容應強調產品的功能性,與實際使用後的成效和心得。

案例分享

如果要跟實事求是派的人溝通,內容呈現理性客觀的訊息最為適合,像是分享者先以分享自己的近況,再以列點的方式導入產品功能,最後以實際使用後的對比圖強調實際功效,再附上商品相關資訊及Hashtag收尾,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內文形式。另外,品牌主也可以以圖片客觀呈現實際使用案例,再搭配詳細的產品成分和功能,以此來說服他們購買。

來源:@uniqlo_taiwan

第三群:痴心追隨派(19%) 

吸睛關鍵 #內容來源的熟悉程度是致勝關鍵

平時已經有關注的分享者(KOL/ KOC)對癡心追隨派的影響力最大;又或是信任、熟悉的平台所整理的懶人包,較容易讓他們心動不已!

案例分享

癡心追隨派偏好自己關注的分享者所發布的內容,所以他們容易被自己本身有追蹤的KOL/ KOC分享的日常貼文所吸引, 像是分享日常妝容後,在資訊欄列出使用的商品資訊,或者是平常有在追蹤的平台,提供的懶人包資訊,都能夠深深影響癡心追隨派!

第四群:資訊冷感派(4%)

結語

1.讓視覺說話,不是文字說話

Instagrm始終是以視覺凌駕文字訊息的社群平台環境,使用者也已習慣以視覺的理解在Instagram上進行活動,品牌主在製作 IG 廣告時,需思考 IG 平台的使用方式,讓一張圖片就能傳遞品牌訊息至為關鍵

2.KOL/ KOC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對KOL/KOC的內容的熟悉程度,都大大影響與大學生溝通的效果。因此,保留 KOL&KOC 創作內容的發揮空間,讓品牌自然融入KOL/ KOC的使用情境,將會大大影響溝通效益。

3.Designing for Prople 以人為主並輔助廣告訊息測試

各自受眾都會有偏好的內容形式及品牌推廣資訊,品牌主製作不同切角的廣告訊息,透過Instagrm廣告測試來找出最具有溝通效益的廣告素材後,透過媒體投放加以優化,如此一來,不只可以瞭解目標受眾的溝通偏好,也可作為未來發展品牌溝通的策略基礎。


一、大調查的方法論

本次大學生數位生活型態大調查主要以人口統計變項及科技生活型態量表、Instagram廣告可信度感知量表兩種量表來找出大學生在社群平台、聲音經濟平台使用上有什麼不同的樣貌,透過1178份量化數據與52份質化調查深入了解大學生族群。

  • 量化方法:
    • 調查時間:6/16-8/27
    •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在進行調查前,問卷透過有系統的編制、標準化,再透過前測問卷修正,並進行抽樣規劃找出適當的樣本推論母體,透過網路發放問卷接觸到目標對象取得資料,在蒐集完所有已完成的問卷資料後,將資料編碼以進行統計分析。本問卷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85%
    • 使用卡方適合度檢定,以教育部109年度之大專校院學生人數,分別以年級別、學科類別之統計資料做為本次大調查參考基準。
    • 資料處理及分析方法: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蒐集樣本資料,使用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軟體為分析工具,本研究所使用之統計方法說明如下:
      • (一)敘述統計:對回收樣本資料進行彙整,以百分比及次數分配描述樣本的人口統計背景資料。
      • (二)因素分析:用以縮減變數維度,進行各種檢定並去除相關性較低的題目,以掌握後階段集群分析之依據。
      • (三)集群分析:將網路生活型態的題目按特性分成數個集群,使同一集群內的題目具有高度相關性,以分析不同群體之差異。
      • (四)交叉分析:利用交叉分析探討兩個變數之間的關聯性。
  • 質化方法:
    • 調查時間:7/6-8/19
    • 研究步驟:
      • 一、設定研究目的
      • 二、確認研究問題
      • 三、設計問題
      • 四、確認訪問者
      • 五、模擬訪談流程
      • 六、徵求受訪者
      • 七、執行
      • 八、資料整理與分析

>>>完整調查報告就在輔大廣告傳播系第25屆畢業展《無經驗 可》

無經驗 可

『沒有經驗』不該是既有的成見 而是一種創新 一種衝勁 一種未知的驚喜 

『最有經驗』的無經驗 我們跳脫侷限 因而成為無限

輔大廣告傳播系第25屆畢業展 

3月25日至3月27日 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輔大廣告第25屆畢展官方信箱:fjuad25th.expo@gmail.com

Now事大學生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juad

Now事大學生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now4.colleg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