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絡媒體 / 魏依潔 Rinky Wei

前言
台灣有多家新聞媒體眾所皆知,從早期無線台三節整點新聞播放開始,自1994年起陸續有超過十家有線新聞頻道,以24小時不間斷地在有線電視平台放送,而隨著網路媒體的興起,演進到現今線上線下多種管道,視聽者都能輕易地獲取新聞資訊;而三立、東森和TVBS新聞從2022年4月1日起至4月8日陸續暫停YouTube平台24小時直播服務,據消息指出,頻道商均對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收取授權費,長年以來系統業者與頻道商均針對調降授權金有所拉鋸,目前新聞內容直播於YouTube、授權條件不對等狀況下,難免系統業提出要求。三家新聞台終止提供網路影音平台直播新聞迄今已逾兩個月,凱絡媒體透過媒體業者訪談,進一步觀察此舉對流量表現、媒體運營策略和消費者媒體行為等各層面的影響。
影音平台新聞直播終止服務,是助力還是阻力?
三家受影響的新聞媒體表示,雖然YouTube頻道從4月初起開始取消新聞直播時,確實一開始YouTube頻道的觀看流量會有些掉損,然而,但正好遇上「烏俄戰爭」與「疫情升溫」等國內外高度關注的相關新聞議題,三家新聞台均同步增加影音頻道內的影音內容產出。如下表所示,故相較前月(2022年3月)整體YouTube頻道的總觀看量三立與東森是有回穩且持平的;另TVBS則小略下滑。

進一步觀察三電視媒體在終止影音平台直播新聞前後,三家媒體在多螢平台在流量上表現,TVBS與東森在操作上,因提前建議觀眾轉移至新聞官網與新聞APP去獲取新聞資訊,相較前月(2022年3月)兩平台新聞官網流量提升了12~22%,新聞App每日流量提升了0.05%~35%。
三立在操作策略的調整上,因本身經營有多個新聞YouTube頻道,4月起將原本兩直播頻道的新聞影音內容,移轉至iNews直播平台上播出外,同步增加三立主影音頻道的內容產出,故整體頻道訂閱數相較前月(2022年3月)亦有小幅增加。
電視新聞媒體經營跨螢發展,衝擊新聞台收視率?
當回顧電視新聞媒體近三年收視率曲線,觀察到歷年收視率高峰,多來自於重大新聞事件對新聞頻道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國內的總統大選或是政策的開放,國際事件則為Covid-19疫情發展及經濟影響等相關議題,特別觀察去年東京奧運由東森新聞轉播,以上事件都會對頻道帶來整體收視的提升,換言之,大眾關注的重大新聞事件和議題,往往才是整體影響電視台新聞頻道收視率高低的關鍵因素。

進一步檢視本次YouTube影音平台直播新聞終止服務前後,從2022年4月相對前月(3月)的收視率來看,TVBS新聞與東森新聞如同上述,正好遇上疫情與戰爭等議題,整體收視是相較提升的;而三立新聞則收視微幅下滑,是否來自於4月16日起廖筱君主播請辭《新台灣加油》政論談話節目所產生的衝擊,仍有待後續觀察。
綜觀而言,閱聽眾高關心的議題和新聞,依舊是新聞收視率高低的主因,就目前觀察,影音平台直播新聞終止服務,對新聞頻道收視率的衝擊效應並不顯著,然而,此一事件卻也推動新聞電視頻道業者,更積極拓展數位內容觸角並進行數位轉型。
媒體數位轉型和策略佈局,三大發展重點

一:議題熱度牽動媒體流量數字:閱聽眾身處破碎化的媒體環境中,媒體無所不用其極急的去吸引觀眾眼球。從上述數字觀察發現,新聞事件自帶頻道流量密碼,當大眾關注議題發燒時,對電視收視率以及網路流量皆為正影響,因此,產製與閱聽眾高相關度的新聞內容,依舊是掌握流量的關鍵要素。
二:以多元內容和平台抓住閱聽眾:當消費市場越來越分眾取向,閱聽眾對資訊的需求也趨於分化,對資訊的搜尋也更為主動,因此,當新聞和資訊內容的形式更多元,露出的平台變得更多樣化,不但滿足閱聽眾的資訊需求,也讓新聞頻道業者更有機會和維持既有觀眾的黏著度並招募到新的觀眾。
三:多頻道(Omni-channel)下的數據運營:觀眾的資訊接收習性變化,多螢發展的媒體佈局勢在必行,新聞媒體將頻道內容同步連結至多螢平台,一方面將新聞媒體既有的內容優勢,以多元的渠道來服務大眾,二方面則進一步開始透過與閱聽眾的「價值交換」去打造以消費者數據為基礎的數據平台,結合數據資料的運用,除了優化消費者的平台體驗外,也能為在以數據導向的數位時代,為品牌和廣告主提供更有價值的媒體數據服務。
資料來源:Nielsen Arianna、三立/東森/TVBS新聞媒體數據、中央通訊社
圖片來源:Pexels.com
對於新聞與收視的觀察,真的很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