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數位 x ESG 雙軸轉型」|揭開中小企業永續競爭力的關鍵密碼

凱絡媒體 / Helen Lin 林海容

在現今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和資源短缺等挑戰背景下,ESG 永續轉型已經成為全球不可忽視的趨勢。台灣於前年 (2021) 宣示 2050 淨零轉型的目標,去年 (2022) 初發佈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到今年 (2023) 年初正式將 2050 淨零轉型目標入法,更預告最快於明年 (2024) 開始針對企業徵收碳費。在這波來勢洶洶的綠色轉型浪潮中,台灣中小企業雖然不是首當其衝,卻將接連遭遇國際大廠對其供應鏈的規範及台灣監理機關的法遵要求,面對即將而來的 ESG 永續轉型的挑戰和考驗,台灣中小企業主該如何因應?

圖片來源:freepik

數位轉型 x ESG 永續經營,中小企業的現況與困境

企業 ESG 永續轉型是指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以長期可持續的方式轉變現有的經濟模式和生產方式,透過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尋求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的平衡發展。其中包括減少碳排放、改善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推動可持續消費及關懷社群等系列措施。台灣中小企業作為台灣企業形態大宗,對於活絡台灣經濟發展為重要角色,同樣也在第一時間察覺到轉型的必要性,根據 2022 年台灣中小企業 ESG 調查顯示,53% 的台灣中小企業在評估公司營運績效時會納入 ESG 等非財務指標衡量;然而,調查亦顯示,大多數中小企業主目前僅在剛開始了解 ESG 的階段,距離設定明確 ESG 使命願景、發展 ESG 策略及行動規劃仍有一段距離。

其中,中小企業主普遍面臨的三大挑戰有:

  1. 缺少 ESG 相關人才
  2. 不知如何開始執行及如何評估
  3. 擔心成本增加

對大企業來說,資金資源都相對充裕,又能在第一時間取得輔導機關的協助,推動 ESG 轉型速度快又精準,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好比一片汪洋中的小魚們,只能在茫茫大海中獨自摸索,毫無頭緒之際也不知如何求助。

中小企業的 ESG 永續轉型如何著手

其實正因中小企業營運規模較小,轉型升級上更有彈性,也更有機會利用現下既有科技工具輔助轉型。眼前需要先解決的首要問題,是要先補足企業相關永續知識和法規、培育相關人才,為此,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有設立台灣中小企業知識培育的「碳管理種子人員訓練班」,聘請講師教授碳排放、碳足跡等相關知識。而市面上也有許多的知識平台能協助企業增進知識,例如:社企流CSRoneCSR@天下……等等,都是非常好吸收新知、增進見聞的平台。企業對所需遵循的法規愈熟悉,才知道最基本需要達成的目標底線在哪裡。

接下來,企業可以開始著眼思考自身企業的永續相關風險,透過盤點企業自身的各項營業活動,評估可能會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重大影響,將相關風險以大小順序排出,進而制定相對應的管理、監控和評估機制等,以確保資源投入的精準度。過程中,企業主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思考政策的制定調整:

▍思考1:製程改善

進行能源效率提升和碳排放減少措施,如設備汰舊換新、使用節能設備、優化生產流程、減少物流運輸和使用綠色能源等。

▍思考2:產品創新和供應鏈管理

透過產品創新和供應鏈管理,推動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降低產品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思考3:循環經濟

推動循環經濟理念,透過減少浪費、廢棄物再利用和回收等措施,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思考4:永續文化

在企業內部推動永續文化,透過員工教育、文化宣傳和社區參與等方式,提高員工和社區對永續發展的認識和參與度。

如擔憂永續轉型上資金、資源的匱乏,台灣經濟部、環保署、勞動部等部會已開始陸續提供永續發展計畫補助,中小企業可以參與政府所提供的中小企業永續發展計畫補助,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和專業技術指導,以進一步推進永續轉型。

中小企業主在思考如何運用自身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設定永續轉型的策略和目標時,亦可借鏡其他企業品牌的成功案例:

<案例1:春池玻璃-從後端產生價值,找到循環經濟真義

「有些人以為循環經濟只是在『做回收』,但光有回收還不夠,關鍵是透過『設計』來創造價值,讓廢棄材料重生,成為人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 吳庭安/春池玻璃二代接班人。

1981 年創立的春池玻璃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廢棄玻璃回收業者,2012 年基於 3C 面板玻璃的庫存危機,春池玻璃開始發展循環經濟,將回收的面板玻璃變身節能磚,創造出了價值翻倍的綠色建材。春池玻璃並在 2017 年開啟「W 春池計畫」,展開一系列與不同專業領域的跨界合作,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設計的「雲想」143 玻璃杯、名廚江振誠設計的玻璃餐具、聶永真設計的「蘇富比戰後亞洲藝術」限量藏家專冊、與興波咖啡 Simple Kaffa 攜手策展【玻°C—–波°C】等,將回收玻璃和琉璃工藝帶往新的藝術領域和商業契機。

圖片來源:春池玻璃官網Shopping Design

<案例2:日正食品-企業價值架接 SDGs,導入共生系統打造綠色經濟生態>

「企業求勝之前得先確保持續運轉,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永續培力』就是企業求生必要的超前部署」— — 李采慧/日正食品董事長

成立於 1975 年,日正食品主要生產粉絲、油品、麵粉、豆類等雜糧食品,自 2006 年開始,日正食品從策略面開始數位升級,導入 ERP、平衡計分卡 (BSC) 和作業價值管理系統 (AVM),更於 2017 年開始將企業核心價值與 SDGs 對齊,建置「蚓魚菜共生」系統,有效利用粉絲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廢水,轉化後供廠內蚯蚓、魚、蔬菜循環生態系統使用,共生系統的建立,除了幫助日正食品達成零廢棄、零排放、零汙染的三零加值化目標,也使其每年節省約 148 萬的廢水處理、有機污泥處理、下腳料與回收過期食品處理等費用,更獲得《第 18 屆遠見 CSR 暨 ESG 企業社會責任獎-循環永續組中小企業特別獎》的肯定。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除了懂得做,更要懂得說-永續作為的溝通面向更多元也更挑戰

在企業 ESG 永續轉型的方方面面上,除了扎實地做,更要良善地「說」。企業永續作為溝通挑戰的是企業中行銷公關角色的再定義,有別於傳統行銷傳播,主要著重如何精準溝通到公司產品及服務的使用者;永續作為的行銷傳播,不僅要溝通的目標受眾更多元,也更注重企業本身和利害關係人雙向的互動,因為從產品的環保創新、製程的循環設計、供應鏈的綠化、對外品牌承諾的建立,乃至對內減碳作為和企業永續文化的宣導貫徹,在在都需要與相關利害關係人(股東、公家機關、供應商、員工、消費者……等等)進行充分溝通後,才能準確掌握和解決重要議題。

因此,對企業行銷公關來說,新的角色定義包含需要解決轉型過程中,如何避免資訊的不對等、如何完整論述企業側重的永續議題,以及如何真實建立品牌與企業價值而不被視為漂綠……等等,面對這些挑戰,作為與企業共進退的商業夥伴-行銷代理商,我們同樣也正積極升級,希望運用我們的核心專業來達成以下目標:

目標1:協助中小企業在有限資源下,即時且系統化的掌握永續發展脈動。

目標2:幫助媒合與整合資源,促進夥伴結盟以加速解決企業永續議題。

目標3:將永續作為轉化成對利害關係人有感的永續行銷傳播計畫。

透過代理商的協助,中小企業在永續作為的溝通和傳播可以更面面俱到,以更具效率和更精準的方式與利害關係人溝通,並以有效方式建立真實而誠信的品牌價值。

企業 ESG 永續轉型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無論今天所在企業是否屬於被列管產業,都需要與時俱進,透過 ESG 來打造企業永續經營體質。中小企業主如想要避免被這時代的洪流壓制,唯有越快開展佈局找到永續競爭力,讓企業全方位地強大,才越有機會搶先開創自己的一片藍海商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