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人性永續的3環6趨(6趨篇):行住食衣育樂,科技實現心之所向

翁偉智 Dave Weng

圖片來源:Unsplash

前言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承接上一篇提到這波“行而上”捲起的變革,與蒸汽和電氣革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近20年的數位化經營也將撕開虛實的疆界,真正的進入人性科技的領域,這將是一個時間、空間都從“心”定義的時代,虛與實之間緊密地交纏,再也無法清楚區隔。而人際間的交流也擺脫了空間限制,幾乎所有的人事物背後都存在著數據黑潮,這一切將都從2025開啟,並以海嘯般的態勢席捲我們的生活型態。現在,讓我們一起尋找藏在身邊的變革訊號,見微知著。

圖片來源:Unsplash

伊隆·馬斯克於2002年創辦SpaceX,在屆滿20年的前夕,與Google簽署合作協議,SpcaeX正式將Google的資料中心安裝於衛星網路星鏈計畫(Starlink)的終端設備,這不僅讓 Starlink 的用戶能夠連上 Google Cloud,同時也讓 Google 的企業客戶能夠藉由 Starlink 衛星網路快速連網。無獨有偶,貝佐斯(Jeff Bezos)也擁有的亞馬遜 Kuiper 衛星計畫。亞馬遜高層也表示,欲利用Kuiper 衛星構築的網路來加強 AWS(Amazon Web Services)的服務。

看這些富可敵國的企業龍頭,瘋狂的投入高科技的太空計劃,左一個火星移民,右一個星艦艦隊那些充滿想像空間的夢想,感覺人類將實現對太空的一切想像,但讓我們放下一顆熱腦袋,先聚焦眼前正發生的變化,這些計畫彌補了原本的數位鴻溝,真正讓大眾能透過衛星進行互聯交流。與此同時,新能源車的科技和市場狀況愈趨成熟,正式進入“智慧車”的領域,海量的資訊交流將衝擊地面通訊的負荷,加上行車安全考量,掌握單一車輛明顯不夠,必須同時做到一個區域的綜合行車資料運作。衛星通訊和資訊交流將成為主流,以2025為期,這個“星移動”的移動資訊趨勢絕對有必要持續關注,如果你是交通或電信產業尤其必要。

圖片來源:Unsplash

智能家居的科技開始“懂人性”、“懂自然”、“懂對談”。原本智慧感測以安全、節能、便利與照護等四大環節為基礎,其中包括各種災害管控,電器照明等能源管理,家電物聯遠端控管,以及氣溫人身定位等,而很快地,“懂人性”的居家演化將可提前預測狀況並做出因應,從原先的外圍管理,進一步到搭配穿戴裝置以及環境感測,更全面的數據將加速AI的學習,主動介入的科技很快就讓你搞不清是你主導還是被誘導;“懂自然”的科技讓新能源的趨勢從原本只做到家內能源管理,走向能源社區化私人化,你可以想像為了解決能源問題,擷取自然能源將成為居家配備,而能源循環也會是住家設計的新潮流,能源的生成循環甚至包含的交通工具的連動運用,智慧車也有與家中能源儲用的交流設計概念;“懂對談”的新科技從對人到對萬物,除了家中動植物,自然環境的因應也都能做出應對,例如水質,空氣,噪音等,而原本與人的對談就不只提醒或整合執行,融入醫療數據後甚至可以藉由家中氣氛調解情緒和作息幫助心理和生理,結合衛浴醫療設備做出更深入的連結。

“居智慧”會思考能預判,達到科技化到讓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如果你是房產物業,流通,物聯相關產業此趨勢值得持續觀察。

圖片來源:Unsplash

Ghost Kitchen幽靈廚房,從北美開興起的嶄新餐飲型態,也稱為雲端廚房,顛覆了餐飲店面經營的思維,背後潛藏的平台經濟比台灣加盟連鎖店的商機更加巨大。一般的解讀往往停留在「雲端廚房」能解決店面租金,硬體設備和人事成本的資本問題,還能透過大量採購共同準備降低進貨成本跟銷售時間提高獲利,搭配外送平台服務後收集消費數據進行菜單優化,但這些並非“食雲端”的真正趨勢,頂多只能解讀成開端。飲食產業將有可能率先達成C2B Business Model的願景,就是以”需求為起點的客製化生產與銷售模式”。餐飲長期在拿捏需求獲得盈利模式下運作,但無論如何的精算,一場疫情一個客訴,讓百年店鋪也應聲倒地,既使擁有店面和規模,碰到商圈轉移租金浮動也能一文錢逼死英雄。“食雲端”的趨勢讓從事餐飲事業的小店家大集團有了新可能,數據收集從需求掌握,品類區隔,消費習性掌握開始,真正的「雲端廚房」將從“想吃到的餐廳”變成“提供消費者想吃到的食物”,可謂是整個城市就是一個”雲端美食餐廳”,2020~2021的COVID-19疫情隔離了大眾,卻催化了餐飲C2B的趨勢,讓餐飲產業提前進入下個世界。

“食雲端”同時也啟動了「零碳食物糧」的商機,數據向源頭整合食材取得將越趨透明化,食糧溯源的必要性從環境責任到農牧業轉型零碳化自動化,甚或透過立法有系統的生產和捕獲,一系列的政策和科技行動也在2025發展出雛形,牽動的層面極為廣泛。如果你是餐飲業,食品相關產業此趨勢肯定已顯露前兆。

圖片來源:Unsplash

快時尚即將式微,衣服的生命週期將被重新檢視,氣候變遷除了影響衣服的功能和設計,根本性的製造浪費將不被社會所接受,整個時尚界也吹起了永續風潮,如(原巴黎春天集團)開雲集團就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團隊,每年評估供應鏈的生產過程,公開發表「環境損益表」(EP&L,Environmental Profit & Loss),衡量從採購、原料加工到門市營運的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衝擊,也包含成效,像減少消耗的水資源、碳排放量等,藉此幫助集團制定商業策略與創新研發。從上述全球知名的時尚集團在經營上的變革,不難窺見“綠時尚”已成為顯學,而新銳設計師開始嘗試於回收布料及廢棄物品,試圖在包款和配件上發展新的設計物品,以呼應市場的風向和消費者心態的轉變,除此之外“綠時尚”還有與極端氣候環環相扣的功能變遷,服裝必須肩負更多能因應環境的功能,提高人類在未來更嚴苛環境下的適應能力,科技的研發依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個趨勢下經典品牌將力求轉型和而新興的潛力品牌也會浮上檯面,打破科技與時尚的界限,未來實驗室(The Future Laboratory)的斯托特(Rachel Stott)說:「人們不會不穿衣服,所以未來改變的將是獲得服裝的方式」,如果你是百貨業、精品相關產業記得多掌握這個趨勢。

圖片來源:Unsplash

穿戴裝置往往被劃分在衣著的範疇,但在人工智能越趨成熟時將回歸“育”的面,未來的穿戴裝置在資訊統整、體育運動和醫療健康三個面向上將找到發展的支點,主因不外乎長時間的配戴,因為唯有長時間配戴的前提下,在數據收集才能取得一定的規模加速AI學習。1976年蘋果第一台電腦的問世也是結合了大學中學教育系統才獲得普及化的動能,穿戴裝置也會如此。很快的2010後的孩子將脫離手機平板進入新的載具世代,而運動為了追求激發更強大的人類極限,可如影隨形的穿戴裝置自然成為新寵,其中獲取的數據也能轉化成新品開發的基礎。此外,醫療健康關乎生命,是穿戴裝置的研發的重點領域,穿戴裝置也可能植入體內成為科技輔具,無論是完全沈浸式的體驗或融入環境的體驗,人類無非是想藉由科技獲得解放肉體限制的體驗,而穿戴裝置這樣的載具型態,更適合去實現這樣的可能性。值得期待在2025來臨時,劃時代的穿戴裝置型態應該會成形,就像行動電話被手機平板取代一樣,極具顛覆和破壞性的發明一定會出現。如果你是運動,醫療,旅遊相關產業此趨勢將開啟嶄新的商機。

圖片來源:Unsplash

目前,對元宇宙的定義是一個網絡化的虛擬現實。就像電影一級玩家和阿凡達一般,人們設計自己的「化身」通過科技和數據運用AR和VR結合配戴裝置,創建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間的“平行宇宙”,虛擬的數位世界和實體物理世界開始“等價”,身份認同、貨幣、人際關係將無法區隔。但,人的時間並沒有改變,當投入虛擬世界的時間高於實體世界,財富取得和消費內容也將翻轉,現在購買虛擬物品甚至可能比實體物品還要昂貴,甚至職業和社會需求的取得也開始錯置,新的經濟結構和法規也接續產生,我們將被迫開始學習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人與人的溝通方式也會產生巨大改變,獲取消費者時間投入成為重要的目標。“元宇宙”並不僅限於遊戲或娛樂產業的範疇,如果你是傳統製造業,應該如何建構“元宇宙”裡的品牌內容和影嚮力,如何提供“虛實產品”獲取收益將是當務之急。

結語

這波由“行而上”捲起的狂潮中,在科技、環境和政令的趨動下,行住食衣育樂各個面向環環相扣,各自擴建出全新宏圖又息息相關地緊密牽連著,各行各業都將在這波狂潮中被深深影響,而如何達成環境承諾同時結合科技提高人性服務進化,將成為每個品牌當前必修的永續課題。

發表迴響